发现-欣赏-借鉴-超越

最近,一直在整理升级的材料,当东西都似乎有些头绪的时候,突然想看看国外同行在做什么。我的英文很破,但这些并不妨碍,去理解别人的作品。就好象美术或者文学作品一样,首先是了解作者或者同行是什么背景,是技术出身还是应用出身,是学术界还是市场,这些大致就可以想象出对方的特点和长处。国外的软件市场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自由买卖的领域,软件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产品,甚至不需要实物,只是可以下载就好了,支付方式和物流上也非常畅通。找到的信息都集中在一些从事交易和下载的网站。在产品试用上,力度也很大,可以给你呈现非常完整的流程和功能,这些在国内总好像把最重要的东西给限制了。

美国和西欧的专业类软件,已经开始大规模的尝试对家庭和个人提供服务,提供非常详细的建议和指导。当然很多都是基于他们的科研界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探索,相对于他们,我们在这个方向上就很少了,很少有企业和科研界进行深入和合作,尤其是我们相对活跃的中小企业。

国外对软件的设计,非常重视细节和自我保护,能够非常清晰的感受到他们对几乎所有潜在问题都进行了提示,同时在编制结构上也力求简单,包括界面设计,这个和我们接触到微软的产品似乎是相反的方向。看到一个经过思考和反复修正的东西,是一件非常值得投入的事情。就好象欣赏。当然动机是考虑自己的东西和特点,有限度的借鉴。至少要超越自己。

一个朋友和我聊起了我订阅的杂志《新发现》(Science&Vie),这本杂志类似科学普及的杂志,但是却将各种领域的东西要么单独阐述,要么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涉及数学、物理学、电子学、天文学、生物和艺术当然也包括流行的心理学。从科学大分家以来(18世纪),我们看到的越来越独立的科学体系,各家类似武侠的帮派,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方向。当我们听说达芬奇是一个画家、物理学家都不可思议。就好象树枝一样他们站在树干上,而我们不知要站到多少个分叉口之后了。杂志试图将不同的领域多个角度的科学研究来阐述,非常有意思。当然看起来也有点吃力,尤其是跨领域的东西。不过感到的是国外非常活跃的思考方式,以及非常有特点的研究思路和结果。很多固化到我们大脑的真理,现在却开始有了新的挑战,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挑战不是来自凭空的想象,而是实际观察到的误差。从科研界出来的朋友经常说些搞笑的生活方式,以及叹息很多课题没有继续下去。是无奈,更是选择。

是不是我们的时代太浮躁了,已经很少有人去执着的做一件事情了。当然,悲观对于我是没有意义的,做好自己的就是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