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别人的世界

我这个人,很自我,十分在乎自己的真实体验。不好的就是不好,不合适的就是不合适。不是非要做的事情,与其不舒服,不如退避三舍。一直这样,没有什么不好。反而觉得自己可以找到更合适的生活。当慢慢的可以去发现事情的来龙去脉的时候,这种选择就更快了。渐渐的,我发现身边的人很难走入我的世界,因为,我对大家关心的事情,似乎没有太多的兴趣,而事情的更为深入的看法,似乎也不适合大家探讨。除了非常明确的目的,和非常明确的结果,我不喜欢走进别人,不喜欢去关注他的世界。后来,自然体会到了,孤独,寂寞。但是有一想这就是我自己选择的生活,以及没有什么不好。

就这样,不擅长走人别人的世界,同时试图走近我的人,在判断后,都被我特殊的方式,阻挡在我的世界之外。有的朋友说我很傲,很功利。其实那就是我的防护屏。就是圈内圈外的人。

不过一直总觉得这样不好,至少要学会走进别人的世界,这样才能更好的融入生活,或者积蓄自己的资源,多一个朋友总是要好一些。后来,看红楼梦电视剧,刘姥姥进大观园,那一集。我发现,虽然贾府和刘姥姥是两个世界的人,但是他们都彼此在对方身上看到了十分欣赏的东西,贾府一开始看到了滑稽的刘姥姥,但是后来他们看到另外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虽然很穷但是很快乐的人,似乎他们很难理解,但是非常羡慕她无拘无束的快乐。而刘姥姥似乎一开始只是想获取食物资源,但是她看到了贾府依然存在的真诚和善良,似乎最开始仅仅是被怜悯,但是后来就是舍予真诚。也是最后刘姥姥倾家荡产去赎王熙凤的女儿的动力。我想不仅仅是报恩,是真诚的东西在双方之间交流。为什么不能去倾听对方的声音,为什么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判断。

好像很清晰了,人无完人,但是大多数的人都是善良的,都期待友谊和真诚。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有闪光的地方,自己应该学会包容,去接别人,理解,和交流。从寒暄开始,慢慢的发现,对方身上,发光的东西,去理解他的选择,去包容他的行为。事情都是有度的,太自我,不好的。

尝试一下吧,走入别人的世界。

12月17日补充:

你走进我的世界,我走进你的世界。但是似乎都只是在虚拟的世界中,为什么不能到现实的世界中呢?

读柏杨《中国人史纲》

大约半个月前,拿到这本柏杨《中国人史纲》。对海外及港台研究中国史的华人,一直都非常感兴趣。至少给了我们一种思路,又不是很难理解的思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一段历史就好像被放大了可以观察的角度。非常清晰。黄老先生已死,对于同样出名的柏老先生的东西自然期待了。柏杨很幽默,到好像是借古讽今。什么官职都要用现代的东西注解一下。历史上的大人物,似乎都人无完人,不是只适合军事家就是只适合政治家,而且匪夷所思的偶然事件伴随着碰撞的时代。从开始到结尾,一个事情算是讲明白了,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不是皇帝,不是草民,不是皇亲国戚,也不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军。他们是一个阶层,是每个统治者都必须依仗的工具,当然他们也不只是工具,反而是真正的统治者。

从依靠法度的秦朝开始,在宦官与外戚争斗的两汉,隋唐,宋明清,包括了一些外民族的王朝。以儒家为思想的士大夫阶层统治这各个方面的中国,政治、外交、文化,甚至编辑历史。这里作者阐述儒家和儒学是不一样的,就好象佛教和佛学,道教和道学,不是一个概念,一个是类似组织形式的东西,一个只是一种逻辑思维方式。

这个阶层对中国的影响似乎也是多个方面的,他们很保守,要稳定,害怕变革,相对国家自己阶层的利益似乎更加重要。从一些人,变成一个阶层,与之相对的是一个新兴的王朝走向覆灭。而当这个阶层被消灭的时候,一个生机勃勃的新王朝又建立起来。也许国民愚蠢比聪明更加容易管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安受本分。就好。科举制度似乎将千万人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虽然只有极少数人最后走人这个阶层,但是很多人却用一生为其奋斗。政治是一个有意思的东西。

可能中国很多政治家都意识到了这个阶层以及他们的力量。好象都束手无策。总体上讲柏老先生的书还是不错的,只不过用了这么多笔墨,似乎有点过多了。此外,我觉得对待历史还是应该严肃和中立的态度,柏老先生的个人观点太多了。

发现-欣赏-借鉴-超越

最近,一直在整理升级的材料,当东西都似乎有些头绪的时候,突然想看看国外同行在做什么。我的英文很破,但这些并不妨碍,去理解别人的作品。就好象美术或者文学作品一样,首先是了解作者或者同行是什么背景,是技术出身还是应用出身,是学术界还是市场,这些大致就可以想象出对方的特点和长处。国外的软件市场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自由买卖的领域,软件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产品,甚至不需要实物,只是可以下载就好了,支付方式和物流上也非常畅通。找到的信息都集中在一些从事交易和下载的网站。在产品试用上,力度也很大,可以给你呈现非常完整的流程和功能,这些在国内总好像把最重要的东西给限制了。

美国和西欧的专业类软件,已经开始大规模的尝试对家庭和个人提供服务,提供非常详细的建议和指导。当然很多都是基于他们的科研界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探索,相对于他们,我们在这个方向上就很少了,很少有企业和科研界进行深入和合作,尤其是我们相对活跃的中小企业。

国外对软件的设计,非常重视细节和自我保护,能够非常清晰的感受到他们对几乎所有潜在问题都进行了提示,同时在编制结构上也力求简单,包括界面设计,这个和我们接触到微软的产品似乎是相反的方向。看到一个经过思考和反复修正的东西,是一件非常值得投入的事情。就好象欣赏。当然动机是考虑自己的东西和特点,有限度的借鉴。至少要超越自己。

一个朋友和我聊起了我订阅的杂志《新发现》(Science&Vie),这本杂志类似科学普及的杂志,但是却将各种领域的东西要么单独阐述,要么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涉及数学、物理学、电子学、天文学、生物和艺术当然也包括流行的心理学。从科学大分家以来(18世纪),我们看到的越来越独立的科学体系,各家类似武侠的帮派,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方向。当我们听说达芬奇是一个画家、物理学家都不可思议。就好象树枝一样他们站在树干上,而我们不知要站到多少个分叉口之后了。杂志试图将不同的领域多个角度的科学研究来阐述,非常有意思。当然看起来也有点吃力,尤其是跨领域的东西。不过感到的是国外非常活跃的思考方式,以及非常有特点的研究思路和结果。很多固化到我们大脑的真理,现在却开始有了新的挑战,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挑战不是来自凭空的想象,而是实际观察到的误差。从科研界出来的朋友经常说些搞笑的生活方式,以及叹息很多课题没有继续下去。是无奈,更是选择。

是不是我们的时代太浮躁了,已经很少有人去执着的做一件事情了。当然,悲观对于我是没有意义的,做好自己的就是了。

自由人还是组织后卫

今天,需要重新理一下思路。关键是对自我的定位。

问题描述:可能自己真的有注意缺陷,不能够将注意力集中或者不能够将注意力分散到各个任务上。从带带领市场部之后,精力都放到了协调和管理上,尤其是对这个新的部门整体工作安排和对每个人的工作安排和监督。小弟小妹们,无法完成市场部门既定的任务,在职业素养和做事方式以及如何学会与人交流上,都需要培养。这个问题上,我早有心理准备,从简单的工作开始,一点点培养,从打下手,到独立完成,从手变成脑。我给他们讲,安排的工作,结果都是我可以承受的,让大家放开手脚去做。从8月开到11月,大家做的不错,而且自我感觉都有提高。仿佛是可以乐观的等待的。但是,随着工作越来越多,尤其是产品升级报告由我们部门来编写的任务下来后,问题终于出现了。小弟小妹们的能力不能够承担独立的这么大规模的工作,尤其是刚刚进入公司,刚刚进入这个领域,对产品、客户以及对手都不是很了解。如何分配任务,如何安排工作,如何评估结果。我有了一些规划,但是似乎这个问题没有考虑到十分细致。真正运行起来后,变成了大家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发送到我这里,而下面的工作就只有我去做了,我试图去找个帮手,看着我如何完成,但是不理想,最后放弃了,只好做完之后再和大家交流了。

一方面整理材料,一方面还要安排大家的其它工作。弄得我捉襟见肘,好象无法静下心来,去思考这个问题。而工作上,似乎大家的努力都和我要求的有不小的差别,都会让我最后跑出来,大改一番。我知道这样不好,不利于大家的成长,要给大家更大的空间。

以前在公司是涉及很多方面,就如同球场适合多个位置。自从自由人变成了一个团队后,以前有点自由安排工作任务的环境丢失了,不光要明确安排自己的,也要给部门和每个人安排任务。松松的感觉自由人,变成了救火队员,还有变成组织后卫才好。朝令夕改,让我十分头大,不是任务安排多了就是少了,或者就是突然安排下来的工作。将我的计划弄成一锅粥了。同时很多任务的期限却马不停蹄的奔来,原来一个人,头大,现在一个团队,头更大。看来,从一个自由人到组织后卫要调整很多地方,最为重要的是,计划安排。而这个方面一直都是我的弱项。计划。计划。计划。

需要一个认真制定的计划,尤其是要考虑到一些细节,把任务分配下去,同时要考虑到潜在的干扰和问题,让计划更有弹性。需要花一个相当的时间来制定计划。这个很重要。

加油!!注意,你是组织后卫!!!

责任、权力、义务

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天脑袋里都是这三个词。可能是年龄和职责的关系,很多原来可以玩笑的事情,到了现在,却不得不承受。愈来愈大的权力伴随的是愈来愈大的责任。虽然这几天看看动画片,但是再也找到无所顾忌的感受了,好象越来越多的看到的是主人公的责任和义务。好象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压力。
这种感觉从来都没有过,觉得自己可以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没有什么必须去承担的责任。而现在,好象需要考虑这些,并且要赢,不能随便输。可能时间使然吧。

生活杂想

今天,4个公司的小伙子呼呼的就把家搬完了。到现在,一个朋友帮助下,屋子里也可以住人了。好象我也很吃惊自己的效率。生活我似乎一直没有特别在意,从婺源回来,觉得自己让自己玩的很好。以及这次搬家。的确有了一些能力的提高,至少会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快速决策。可能这些也是从工作中锻炼出来的,渐渐的转移到生活中。看来职业还是很重要的,至少在让你提高。

今天,突然想起一个朋友讲的,人一生一直在抛球,有三个:事业、生活、健康。一直以来只是盯住事业或者说工作,常常公司为家。现在想想,可以理解。但是生活和健康都好像被忽略了。虽然没有掉到地上,但是在三个球的循环中要慢慢重视起来,毕竟已经不是小孩了。要慢慢的承担更多一些的责任。至少有人会很在意你的行为。其实东营之行,已经预感到了这样,或者只是又一次证实了自己的判断。

我慢慢走过来,在时间里看到了很多人,从青年到中年,选择和结果,似乎可以用一个公式去套,这样选择就是这样的结果。而幸福对于他们更多的是可以看到的东西。

想想,我呢?

给自己设计个微笑

L7有个赠品,是一个三角架,对于30万像素的手机来说,有点多余。但是对于我的X50似乎正合适,正好可以用上。但是架子很小,不知道在何时何地使用?今天闲来无事,突发奇想给自己设计一个微笑,就让L7和X50合作一次吧。考虑再三,公司的卫生间再合适不过了。一个大镜子,加上高度合适的洗手池,正好放他们。终于可以自己给自己拍照了。由于晚上,灯光效果不太好,但是也没有人打扰。真的没有仔细看自己笑,有时只是匆匆收拾一下头发和衣服,很少关心自己的微笑。尝试了很多笑,但是10秒种的自动拍摄,让很多笑都变得很麻木和僵硬。放开一些,要将微笑留下来,渐渐的开始找到点感觉了。

我喜欢去捕捉生活的镜头,但是无法捕捉到现实生活的我,每次在洗手间都会给自己一个微笑,感觉很好。今天终于通过一个非正常手段捕捉到了。有点意思。

琳琳要结婚了

一个从小玩到大的哥们-琳琳,28号在东营举行婚礼,邀请我去做伴郎。虽然早早就通知我了,但是今天看到最近的日程表感到时间越来越近了,可能其它人,无论是同学还是什么朋友甚至亲戚结婚都没有什么感觉,觉得就是吃吃喝喝,但是琳琳比我大一岁,生活彼此都一直联系并非常熟悉,他的结婚似乎让我觉得似乎婚姻离自己也近了不少。他生活在济南,也基本稳定,是安家落户的时候了。而另一方面,又觉得关于家的生活还依然遥遥无期。这种感觉很怪,想找到个家,又不想改变太多的生活。
家的感觉是什么呀?特别是到有家的人家做客的时候,会想这个问题。有的时候也会憧憬自己幸福的家,有家多好啊。28号之前要回东营,时间比较紧可能就呆一到两天的时间,但是感觉很好,想到别人的幸福,自己好像也和幸福并不遥远。
最近上海天气降温,可以穿西装了,我非常喜欢我那套墨绿色的条绒休闲西装,穿上它感觉很好。不知道哥们结婚的时候是不是我必须穿正式的西装。期待,期待,期待……

网络只是平面体

3个月的博客,变成了我的生活的一部分,它让我开始将最近发生的事情回顾一下,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这个功能有点类似日记,但是开放性,让自己只好展示生活的一个侧面,然后以这个侧面不断的延续博客的内容。看过了很多网友的博客,有的从头看到尾,也发现是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的事情要比博客中描述的更加复杂。有的人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从幻想中的世界加上现实的生活去表达自己。而有的人从自己的感觉入手加上现实的生活去表达。以前从来没有在意什么,通过博客传递的信息加上自己的想象就构成了对其它人的理解。后来发现现实和虚拟,或者我的想象和现实有不少的差别。我只能了解一个侧面,从这个侧面去想象其它的侧面。

当然,也不完全是这样,一位道高一丈的朋友,告诉我字里行间还是阐述了一个人的想法和内在的东西。而我表达的是矛盾的选择和不断的调整。前一段时间那个“点名游戏”其实很有意思,里面蕴含这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世界。朋友告诉我,我写的那个人和真实的我是有一些区别的,那个人像一个光滑的鹅卵石,而真实的我有凹凸不平的一面,总结起来就是“尖锐的一面”。我知道那是我理想状态的选择,真实的我会在尖锐的一面下进行调整。就好像我的博客展示给大家是自己的一个侧面。而另外一个侧面,并不想表达出来。虽然,我也试图表达真实的自我。

有这些考虑之后,我开始留意别人的东西,从字里行间去体会这个人的特点,有的人非常清晰,而有的人无比模糊,可能不同的人对自己有不同的思考,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去反思这些事情,或者说只有极少数的人去想象网络背后的世界。

网络只是平面体,其它的部分都是自己通过想象去描述的。

感动,再接再厉

昨天,正在写材料,需要和大家分别单独谈谈。一个新来的下属告诉我,她很多同学现在都比她的工资高,但是她觉得没什么不好,因为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她说自己主管并不比别人差,在别的大公司也会很厉害,觉得可以和主管学习到很多东西。
她的主管就是我,我当时有点意外。只是仓促说声谢谢。做主管好像快一个月了,常常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包括前一段时间将有的人调离部门。只是觉得负荷有点大,对大家管理的很少,并且有的时候说活很难听。看到大家不开窍,才发现自己又讲多了。我觉得自己在大家心目中是一个忙碌的、不善于管理的主管。
当时只是有点意外,但是事后觉得还是很感动,我总是这样慢热,很多感动都是事情过后才感觉到。感觉自己的努力和勤奋还是有了一定的认可。
我告诉她:刚刚毕业,给自己五年的时间去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但是如果选择跳槽的方式来寻找,人很快就没有定性了。钱不是最重要的考虑,有意义的生活,找到自己的快乐,感觉在进步,这样才好。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此外很多工作都是相通的,所以职业素质很重要。
现在再想想,觉得还是非常让我感动的。对待生活认真一些,勤奋一些,这样才好。学会等待成长,给我们都一些时间,要沉得住气。事情总在向好的方向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