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ession

Profession表示的是职业、专业。很多国外影片中,对一个人及其职业的赞誉,常常会用这个单词。

很多客户会用这个词形容我和我们的公司。我觉得是一种非常大的赞誉。新的职位,是否还可以得到大家Professional评价。我想我需要。同时更为庞大的团队也需要。

孙建敏的《管理》一书,粗粗的翻了几页,很不错的一本书。有几处到时让我觉得很受启发。作者讲,一个管理者通常比别人提前半个小时来办公,因为那是一天中不容易受到打扰的。我觉得自己还是不够勤奋,甚至有些懒惰,上班老迟到。还有的启发是沟通、执行、安排和协调,是主要工作。千万不要顾此失彼。

周末闲来无事,又到了公司。整理一下思路。补充一些知识。

人总要为自己去争取一些东西的。让自己慢慢变成职业经理人。

一年足球

毕业后,时间多了,慢慢看看足球。也许06年的足球太过精彩,06年的光芒几乎覆盖了07年。本来没有什么写写足球的想法,这是觉得一年中还是有很多精力在足球上面,现在不写写,怕是很快就丢失了。

4月还是5月,或者6月,记不清楚,在浦东的源深体育中心,鲁能和申花一场对决。申花已经不能再输了,而鲁能正在联赛领头羊的争夺中。球场里看球,并不能看到什么,因为距离,虽然,开球之后,基本可以随意调整自己的座位,但是在客场环境中,总是希望到自己的方阵去助威。感受一下气氛。而客队的方阵,基本上是最差的观看点。想想看球,就是看看气氛,也罢了,鱼和熊掌总不能兼得。

具体记不清楚了,如果心脏不好,最好还是不要去现场。是输了,鲁能输了。

觉得家乡对于山东人总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此外10年多的足球历史,的确培养了一大批的球迷。我不是球迷,好像觉得不够资格,对于我来说看和不看,两可。但是看了就看了。就有点想法。

亚冠功亏一篑,A3重蹈覆辙,联赛亦然。三大皆空,似乎就像很多足球评论人员写的一样。当然也有客观因素,球队的灵魂郑智远赴英国,让一支打法渐渐成型的球队,找不到方向了。很多人攻击教练,甚至嘲笑队长舒畅的转身慢,更有甚者揣测其中的熟人关系。吵吵嚷嚷,一直没有停。在北京队一战中,全线溃退,让我几乎对他们失去了继续关注的想法。觉得就是这样,关键时刻掉链子。

新年,听说来了个从河南转会的北京人,有点意思。要知道这个人并不出名,但是为了得到他,鲁能花费了300万元。外行都普遍不可思忆,觉得不值那么多,包括我。因为球队历史上并不少买而不用的人。我想人总要有点经验,以前尝试一些,并不是什么坏事。至少同样的事情会少犯一些过错。当然主教练图拔总有自己的考虑,从2004到2007,从一个半专业球队,变成了一个比较专业的队伍,虽然需要磨合的时间还很长,但是至少在他的手里,球队实现了向强队的跨越。就这一点,没有人比图拔更适合现在的鲁能了。但是事情总要有个阶段,也许我们都不敢去想,像弗格森一样支配一支球队十几年,是否可以在中国实现。但是,一切机缘巧合都要有个环境,我们的足球环境应该是非常不好。大家都在捞,而没有人去考虑养殖。很多人都怪罪足协的问题,但是足协在他的职权范围内只能做做和事佬。大刀阔斧,总要伤及很多人的利益。只能哪里坏了修哪。至少让一个庞大的足球经济不至于熄火。

去年有几期《足球之夜》,探讨过我国足球的环境和一些对足球有过贡献的人。乒乓球、羽毛球、排球及其它一些项目,我们总要看到有一些真正热爱这项运动,并且用自己的行动建立一套更加科学和实际的培养和管理体系。有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并不需要很多人,只需要几个就够了,因为好的体系会自己培养优秀的人才。足球是我们理论上职业化最高的运动项目,而实际整个情况非常差,也是80年代一些行业发展的代表。总体上讲,一个不成熟的体系,过度膨胀,只能使问题更加严重了。

不过,还是有些曙光,比如鲁能自己在从事的事情。我们看到他们在进步,更加科学和合理。也许这就是体系自我修复的开始。今年继续关注鲁能。

可以理解的孔雀

最近看了很多影片,几乎把近2年的国产大片都看了一个遍。《色戒》很优雅,《投名状》故事讲的很好,《三峡好人》的选材和构思很真实,角度很深邃。但是这些和我今天看到的顾长卫的《孔雀》,我觉得都不能与之相比。虽然影片描述的是不同的文化,甚至面向的观众都是不同的。但是直觉告诉我,《孔雀》所传达的信息和思想,以及艺术表现,将是跨越时代的。

故事讲述的是河南一个小城中,一个家庭的故事。家庭中有5个人,分别是妈妈、爸爸、大哥、姐和弟。大哥脑部有点问题,按照我们的话讲,有点傻。姐是一个对生活有特殊想法的人,她一直都没有放弃梦想,并且敢于为自己去争取。弟弟是一个比较正常的,学习不错,也懂得帮助和理解。妈妈有点偏心大哥,觉得大哥可怜,或者想维持这个家的稳定和她认为的公平。爸爸很简单,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家很普通,很普通,甚至都可以从我们身边找到很多。

影片从弟弟的角度去看待三个人,从姐姐开始,到大哥,最后是他自己。从始至快结束,都没有孔雀,甚至都没有提到孔雀。孔雀只是出现在影片即将结束,三个家庭分别经过动物园两只孔雀,各家对冬天没有开屏的孔雀做出了不同的评价。

首先,是张静初饰演的姐姐。她一直梦想自己可以是一个伞兵,有的时候仿佛机遇唾手可得。但是,没有,她没有成为一个伞兵。她疯狂的编织了一个降落伞,用自行车拖动,感受可以想象中伞兵的快乐。她一直觉得自己不应该是这样的生活,觉得自己很漂亮,觉得自己很有勇气,甚至觉得自己多才多艺,应该可以争取到更好的生活。为此,她轻易的把自己出卖了,觉得自己可以通过现在的东西,去争取不同的生活。也许,当她觉得为了自己的想法或者梦想,这些都在所不惜。很执着。就好象现在很多朋友,编织着一个公主的梦想。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公主,是鹤立鸡群,自己为什么不能有更好的生活。

其次,是大哥。大哥有点傻。虽然虎背熊腰,但是经常被同事欺负。甚至他一直表现弱者的形象,以换取大家对他的同情。而在家庭,他紧紧的控制着自己的母亲,通过具有家庭资源分配大全的母亲,为自己获得最大的资源。我不太喜欢他,感觉和他的家人一样,他是家庭的累赘。大哥很简单,没有太多的想法,委屈和愤怒都只是一闪而过。大哥后来娶了一个农村的瘸腿姑娘,慢慢的做起了一点点生意。

最后是小弟。学习还不错,一切都正常。只是觉得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嘲笑。一次大哥给他送伞,当老师问他是谁的大哥时,他无法承认这个事实。拒绝。逃避。到最后,一次他逃出学校,再也没有回去。同样人生也是,一次又一次逃避。最后,依靠一个女人生活。不去想,也不做任何事情,只是这样四处游荡。

影片在传递一种作者对生活的理解。三个人,三个不同的命运。就好象最后他们对不开屏的孔雀,表达。孔雀开不开屏无法确定,姐只是告诉家人,由于自己没有准备好,是自己的问题。大哥去逗孔雀,没有太多的想法。而小弟告诉大家,孔雀冬天是不会开屏的。而最后三家都离开后,孔雀开屏了。孔雀,作者表达的是什么呢?我想是人生的期待。没有太多期待的反而生活的最好,而期待最多的,最后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好像今天就看到了这么多……

08年1月27日补充:

以上的东西,表达的不够清楚,主要是试图将自己对孔雀的理解全部描述出来,而问题是可能一个都讲不清楚。现在回想,觉得顾长卫,描述的三个人,是面对生活三种类型的人,甚至可以用他们来套到我们自己身上。姐姐代表的是:一直生活在梦想里的人,梦想总是不实际的,最后,要么接受现实,要么继续生活在梦想编制的梦里面。大哥代表的是:对待生活很简单,也容易随遇而安的人,这种人其实很聪明,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小弟代表的是:没有梦想,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不愿意去为一个事情付出,不去争取,只是躲避和退缩。

和一个同事谈到我的理解时,他告诉我,在他们家,姐姐是一个从小就没有太多资源的人,但是总是很好强,甚至没有上学就去打工,很努力。但是现在她结婚了,在家里,只是打打牌,已经听不到或者看不到她有什么想法了。和故事中的姐姐非常相似。很多人都有公主和王子的梦想,梦想自己就是公主和王子,希望或者努力让自己变成。而现实呢?可能拼命改变的,是自己永远都不能实现的梦想。

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同学和朋友,很多在学生时代是很风光的,他们就好像小弟和姐姐。现在平静而没有什么的生活着。而也有些像大哥一样,大家都称之为傻人傻福。很有意思,并非是机遇或者什么机缘巧合,因为是一个比较普遍的事情。

 

贾樟柯《三峡好人》

一直有想看三峡好人的想法,最后都放弃了。只是觉得,不想看到真实而残酷的生活。觉得这样会感到很沉重。一年了。虽然一直时常有想法。但是都没有念头。昨天晚上,终于让自己的想法和念头走到了一起。

真实,本身就是沉重的。就好象这几天,看到火车票代售点,在风雨中等待的黄牛,风很冷,但是人要生存。

故事讲述的是两个山西人去三峡寻找自己的亲人。都是经过了很多年,来到陌生的奉节,语言和本地人对外地人的欺骗,都让我们觉得很真实和陌生。也许不曾想过这样的生活,我们和主人公一样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是一个正在消失的城市,到处是废墟,我在想从头到尾都好像是一部灾难片。影片触及着很多中国的社会矛盾,讲述的是社会底层人的生活。我很佩服贾樟柯对于细节的观察和探索。生活就是这样生活。

虽然开头感觉并不好,但是结尾似乎变得轻松了很多。曾经感觉很不好的人,都开始变得让我们可以理解他们。很多人其实很可爱的。包括,最后死于斗殴的小伙子,我们更多的是同情,就好象主人公对社会的理解和融入。在一个破落的城市,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其实很善良的。

我很少去农村,在我们那里农村是一个贫穷和野蛮的地方。是不是这样,一次回了老家,我觉得他们对待生活同样也很快乐,喜欢彼此窜门和交流。无论是我还是我的亲人,都感受到了一种在城市已经退化了的人与人的亲切感。千万不要以为,贫穷就等于不快乐。但是一旦你瞧不起他们,那么就没有任何友情而言了。就是这样。

影片结束了,我反而觉得非常轻松,甚至开始忘却《头名状》带来的沉重。我觉得是一种更为真实的体验,就好象打开屋门出去,反而觉得生活并非想象的那么冷。

《头名状》

节奏很快,除了杀戮,就是奔跑和追逐。

刘德华不再是帅哥,而是一个满脸胡茬的土匪,唯一不变的是简单。金城武依旧是小生,有些改变的是没有女人的爱。李连杰依然丝毫不让的是影片的主角,除了优美的武术拳脚,多了几分城府。影片没有改变我对三个人的看法,到头来依然是三个人的电影,而不是电影中的三个。 画面很朴素,是青色,有点卧虎藏龙的风格。杀戮很逼真,战场也很惨烈,好像是最近几年中布景最好的战场。

不知是不是巧合,昨天刚刚想起“一将功成,万骨枯”。所有的人成全了一个庞青云。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唯一变化的是野心。就好象一无所有的时候,大家都不会计较你有多少,而富足的时候,会计较是不是会更多。而不幸的是,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庞看到了大家的价值。这些都是头名状赐给他的资源,或者是搏的成本。清醒、冒险、冷酷。

故事很有意思,是庞青云在每次看到刘关张桃源三结义,声音就变成了庞青云、赵二虎、姜五阳。庞总是会停顿下来,目标和结义似乎出现了分道扬镳的选择。一次又一次,最后是漠视。对太平军的屠杀,是庞青云无法遏止的对一步之遥的成功的渴望。姜似乎一直觉得庞是正确的,似乎就没有太多的迟疑,觉得庞更像自己的目标,而赵似乎太过于感情用事,一直以来都是庞最有力的支持者,包括,在对军队的控制上,三个人出现分歧,姜总是站在庞的一边。因为姜觉得大丈夫就是庞这样。姜没有感觉,但是一旦到了,庞杀赵的时候,他开始怀疑,是否可以冷漠到兄弟自相残杀。

赵二虎,在片中很简单,当越来越不同于山贼的生活,他感到一直追求的富足生活,和自己期待的生活越来越遥远,情义变得只是工具。尤其是太平军将领的自杀,以及被屠杀,赵觉得自己已经完全偏离了曾经热爱的生活。没有选择,更没有回头的路,甚至没有生命延续的希望,从开始赵就是庞的一个双刃剑。

头名状,我觉得拍的很不错,将一个男人对待功名和功名之外的东西分开,是否就是这样可以分得很开吗?

游戏-三国志

对游戏一直忽远忽近,我想当一个人喜欢幻想的时候,就希望去玩些游戏,补充一下自己。

周末,买了三国志11,此前玩过三国志9,非常有意思。但是三国志10就不是特别好了。对11本没有特别多的期待,但是考虑到充裕的假期,随便就买来了。9和11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3D效果,画面非常美,甚至设计上了飞鸟和江流汇集时的波浪。其次,在功能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辅助操作智能很高。最后,在布置上加入了框格,类似于我们下棋的格子。当然改进还有很多,这里是我主要看到的。

三国志游戏,不同于欧美追求视觉冲击的魔兽和最近一些网游中的角色扮演。它主要是汲取东亚棋类的精髓,强调制衡,强调协同发展,强调攻守平衡。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策略,包括在众多力量中寻找突破口和集中一切力量完成一个战役。这些都非常有意思。以至于每次我都会回味很久,时常会想自己那里做错了。

有一次战役,是这样,我准备集中力量攻击一个城市,大军出动,但是没有考虑到在隘口会遭到两面夹击,两个城都出兵,正好在隘口的两端封堵。我军伤亡惨重。几乎全军覆没。的确在此前的战役中,我已经歼灭他的主力,但是没有想到,会是这么惨。也许胜利冲昏了头脑,觉得孤注一掷的把握很大。还有一次是把战线拉的太长,辛辛苦苦打下的城市,被小规模的部队抄近路给吃掉了,致使前方部队,供应出问题,几乎影响了整个战局。其实我这个人想法很多,有的时候就把战线拉的很长,常常顾此失彼。但是一旦你发现了问题,及时解决,主动权又很快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三国志是日本光荣公司的产品,他们已经做了很多年了,我想至少11年吧。有的时候很多事情经不住我们不断去完善,要坚持的去发现问题,时间一久,精品就出来了。

上周和开发部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了分歧,主要是大家觉得我们应该走简单简洁的路线,而我觉得应该有点特点,操作要相对复杂一些会更好,我们的分歧实际上是,对未来产品和市场的不同理解。我个人觉得网络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就好像163也在不断的改来改去,整体上还是从简单到逐步复杂起来。毕竟和MSN的功能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概括起来: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集结号与亮剑》

前几天,《集结号》上海首映,听说,有点低调,相对于北京工体的全球首映。

没有去看,只是看了介绍,好像没有特别多的特点,唯一的就是冯小刚了。很多影评人吃惊的讲:场面比《拯救大兵瑞恩》还刺激,特技比《太极旗飘扬》还惨烈,故事比《亮剑》还感人。我不明白这么多刺激充斥的影片是否真的有自己的特点。不过觉得中国的导演不再沉迷于虚幻的武侠开始有的人拍现代战争,还是值得庆贺的。

最近很多战争题材影片开始关注人真实的体验,已经更加客观的评说历史,是一个新的开始,有点意思。如果把这些作品都概括一下,我觉得,就是《亮剑》了。第一次,看这个电视剧就完全被吸引了,似乎后来有的人提出“亮剑精神”让我们对“狭路相逢勇者胜”似乎多了更多的理解。同时,我们通过一个更加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那段历史,日本军队作战很强悍,国军有一定的问题,但也不乏优秀的将领和部队,而李云龙为代表共产党的部队,其实生存艰难。当我们看到李的部下和朋友一个个被打死,只是匆匆掠过的镜头,却让我们感到当时,他们的坚强和现实的残酷。

导演尽量客观的去描述当时的历史,没有说教,没有太多的主义,没有特别高大的英雄形象,只是告诉我们他们在做什么,李云龙他们并不完美,反而让我们觉得他们当时很不容易,应该说很艰难,不过他们在坚持,虽然乐观态度并不能改变艰难的生存,觉得他们很值得去尊重,很有勇气。我想好的作品往往是跨越时代的,就好像现在很多人看了《亮剑》之后,很激动觉得获得一些力量。我觉得中国一代代人不断为了理想或者只是为了身边的人有更好的生活的人们,不断展现给我们改变生活的勇气。

2月7日补充:

昨天,终于看了冯导的大作《集结号》,看完之后,我一直都没有弄清楚影片在表述什么,好像有很多的脉络,有谷子地的战场状态,以及和平年代的状态,这个似乎在表述一个男人的勇气和坚持的信念。还有一个是指导员的变化,似乎在讲述,恐惧、变化和规律。还有炮兵团长的变化。可能多元素汇合力求影片的真实和对谷子地坚持的一种衬托。让我觉得更像是对武士的描写,承诺、信念、执着。我想只是使用了另外一种方式去表达而已。

不过,还是觉得很不错,尤其是描写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军官,以及一段我们需要反思的历史。至少打开了一个去实事求是面对历史的方式。这些都让我觉得是很不错的突破。也是我觉得,导演想表述的更宏大的概念,面对真实的历史。谷子地没有李云龙丰满,有点简单。但是要知道他只是一个小人物,并不是什么将军。影片正视了战场的恐惧,甚至亮剑都没有去探讨这个问题。也是我觉得很大胆的思考方式。

产品演示与讲解考核之二

今天,是我们第二个产品的部门考核。对此次考核的结果,大家都有一定的提高,但是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都值得记录下来,便于下一步的考虑。

总体上本次的竞争较上一次更加激烈。我们更多的看到一些有价值的创意和清晰的思路,让人的眼睛一亮。相比第一次,会发现每个人身上都隐含着闪闪发光的东西。我对自己的团队更加充满了信心。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不能够快速理解对方的意图。此外,让我发现了一个更令我感到担心的问题,就是从九月一直跟着我的小弟陈,他的表现总是一开始不错,以后越来越不如第一次。目前只是我有这样一个感觉,还没有找到具体的原因。不过有必要和他谈一下。

对于自己,要再接再励,最近很忙,很多事情都堆到我这里,需要分析一下,学会去分解问题,解决。加油!

此外,考虑到每个人的面子,此次我们还是给每个参与的选手都颁发了巧克力,颁奖嘉宾是开发部的老大,很有意思。

90年代-中国摇滚乐

偶尔和大家聊起90年代的中国摇滚,很有意思。记录下来。

社会大变革时代,会产生优秀的小说、音乐、艺术品。对于20年代的中国,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的作家、音乐家、艺术家。同样欧洲也是这样的。同样80年代,中国的文学也不断的出现优秀的作品和作家。80年代末,一群人尝试用音乐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多都是基于生存的绝望和挣扎中的呐喊。所以中国音乐涌现出了大量的很有特点的摇滚乐,出现了大量的作品。虽然在当时很多被当作时代的糟粕。至少5年或者更长时间,中国摇滚乐手在时代里挣扎,也许很多人都混的很落魄。但是92年,香港红勘—中国摇滚乐演唱会终于产生了地震式的轰动。中国摇滚乐开始在商品社会的规则中快速蔓延。

可惜的是,快速的膨胀,突如其来的欲望,反而毁了这些曾经的天才,很多人迷茫,甚至颓废。很可惜,一直没有试图融入中国主流音乐,而摇滚时代就结束了,大约在98年以后,就很少听到特别优秀的中国摇滚乐了。

我最早听的还是黑豹乐队的作品,是在那个无比紧张的高中时代,可能嘶哑的呐喊和激烈的鼓点,才能让自己紧张的生活找到一些节奏。窦唯的豹一,栾树的豹二,秦勇的豹三和豹四,都天天陪伴着我单调的生活。豹一和豹四,音乐不知道听了多少遍,但是随着高中时代的结束,自己也开始转而喜欢一些平静的声音。直到工作之后,才慢慢的又拾起了曾经的摇滚乐。后来接触到了更多张楚和何勇的音乐,发现它们都很随意,很搞笑和很轻松。唐朝是重金属乐,主唱丁武,号称亚洲仅有几个可以唱八度的,是更加激烈的表达。而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轻量级摇滚—零点乐队,很风光的时候恰恰是整个中国摇滚乐全面没落了,人们已经不喜欢去宣泄,不喜欢去挣扎,而乐手和歌手也疲惫了。虽然还有郑钧、许巍,但是无论乐手还是听众都发现找不到不出超越曾经高度的作品了。一个属于中国的摇滚乐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时常把它们翻出来,尤其是心情不是特别好的时候,摇滚乐中,我比较喜欢有唐朝的《天堂》,一直以来我觉得音乐讲的就是我自己。多年以来,总是感觉匆匆忙忙,想法太多,希望太少,岁月反复无常。最初听,以至于到现代,我觉得自己都是匆匆忙忙,岁月反复无常。

一次,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他喜欢听刀郎的歌,他只是觉得歌声不会让自己很烦,给自己一些节奏,让自己觉得不是很疲惫。对于一个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的人来说,生活是很疲惫的。

有人说,中国多少年以后一定会有人出来研究90年代初的中国摇滚乐,会冠以什么什么时代,会将他们称作什么什么的人。有的时候,我觉得我们的行业就好像这样,大家都在探索方向,有多少人可以沉下心去做些事情,也许多少年之后,会成为我们是什么什么的人,什么什么的时代。

2008年1月23日补充:

最近一直在听黑豹和唐朝的音乐,十分有幸找到鲁豫有约中关于他们的访谈节目。他们都很平静,平静的面对这些年媒体吵吵的事情。我想应该是一种成熟的体现吧。大家不约而同的都没有再提什么什么方向和目标,只是讲讲要做长久,要给乐队做些事情。黑豹不能避开窦唯和王菲,唐朝不能避开张炬,多少年了,大家都在对曾经的创伤记忆犹新。我想应该是一种集体的灵魂的体现。

依旧非常喜欢他们的音乐,尤其是很多年以后,在去倾听。我想,得到的不是回忆,而是对生活的体验。就好象一本不错的小说,可以反复的读。甚至唐朝乐队一些当时看来调侃社会的音乐,现在似乎感受到也许不是去说什么,只是表达了一种情感而已。用了摇滚的方式去表达,那个处处充满了想法的年代。似乎是一个时代蕴藏了很久的力量。这种力量喷发了10年,已经很长了。我觉得更像是时代已经不需要太多的想法,而是需要沉下心,做一些事情的人了,平静和简单会更好。沉静。或者是沉寂。就是这样。一个时代沉寂了。

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方向,以及去适应时代的趋势,我们的时代到底在呼唤什么样的声音呢?

2008年1月25日补充:

音乐是一种不好描述的东西,我想它更接近我们真实的感觉。而乐队相对于歌手,似乎更为复杂。我觉得非常优秀的音乐是有灵魂的,是经过很多很多的磨合和调整,一点点接近我们人类的最基本的感觉。一首音乐是给一个歌手写的。当黑豹和唐朝更换主唱之后,就好象一个人找不到自己了。丢失了,完全丢失了。甚至在国际上一些特别出名的乐队,几个人一起合作了几十年,不曾有什么变化。我看过一个关于英国滚石乐队主唱的采访。他住在一个海边很大很漂亮的房子里,每天早晨就是弹琴,思考,和家人在一起。要知道已经几十年了,都是这样,基本就是这样不变的生活。如果把音乐的时间从他的生命中扣除,仿佛对于他就没有什么了。而现在很多国内的有成就的人,媒体多描述的是企业家,和富有。就是这样,有没有人想过,高处不胜寒。

2013年8月25日补充:

时隔五年,我已经很少听摇滚乐了。摇滚乐没有变,只是我变了,已经少了很多棱角,那些我曾经关注的乐队和乐手都老了,身体发福,目光也缺少那钟年轻的锐利。就好象是现在的我。只是再也没有了挣扎的感觉,也没有了窒息中去怒放的冲动了。摇滚乐更多的是回忆了,尤其是偶尔听到的时候还能有点老朋友似曾相识,唏嘘不已的感觉。

这个五年,我更喜欢李宗盛的歌曲,里面不是抗争而是感受。一层一层的感受。就仿佛是曾经的过眼云烟。生活中所能留下真的东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少。或者说,你所积累的越来越多,而能够让你真正明白的越来越少。

没想到这个是我博客里点击最多的一个文章,现在看写的并不好,至少我认为没有把当初最真实的想法写出来。就如同文章说的那样只是记录下来了。今天在这里批注,也只是记录,并没有深入的想法。太多了,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