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不是饭,但是和饭碗有关。是“面试”。对待这个问题本不是很轻松,但是听多了,也就省省,成为面了。最近面试了很多年龄相仿的人。最初,只是寻找可以合作的伙伴。后来,就不由自主的双方彼此称称斤两。

人的不同层面的特点。即在不同的年龄达到不同的高度。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特点包括:应对方式、思考方式、

声音

上周四。吴辞职了。由于个人原因。她告诉我是父母的问题。我很快就批准了。

我对吴的工作很不满意。我觉工作能力差是最主要的原因。作为助理不能够胜任目前的职位。听到辞职的事情,第一个感觉,很好。很轻松。

事情已经过去了2天多了。老板和我讲,他觉得把吴从两个部门踢来踢去,已经让她没有安全感。是我们的随意导致了她的选择。其实,我想的很简单。我觉得,作为一个下层员工,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公司是不应该保留下去的。职位调动也是为她找到一个新的定位。没有想到,别的部门也是不满意。可能感情的事情上也出了问题,就导致她觉得留在这里没有价值。

上周,探讨人性。我总是觉得人性是恶的。惩罚比赞许更加重要。我也是从4月以来这样管理我的下属的。没有太多讨价还价的余地。因为讨价意味着妥协。不过吴的事情,似乎是我秉公办理,其实可能已经掺杂了我对强权的欲望。平均一个月裁掉一个。从最初的流眼泪,到有点犹豫,到轻松,再到一种很轻松。一方面是我的团队在变化,按照我的想法。一方面是我的想法在膨胀。以至于一时间,我和老板谈话时都不知不觉的说出“杀!”以此来表示我对下属的不满。

吴很不容易,是一个刚毕业一年的小姑娘。人比较老实善良。是一个似乎值得同情的人。但是在我的体系中,她被排除在外,因为弱。我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标行使。但是今天还是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没有人情味。我觉得,过犹不及,需要调整。

倾听倾听

今天很烦。烦的几乎可能没有太多的时间处理工作。美其名曰:思考。又是一思考花了一天。想想自己已经花费了好几周的时间思考了。自己很喜欢即时性的思考,很喜欢帮助别人下判断。但是却不善于就一个问题深究,不喜欢处于弱势地位去处理问题。总之,很多是我本身的短板。再加上,时间和目标管理上的诸多问题。每天其实,过得很疲惫,并且觉得没有做什么事情。

6-15补充:

自己已经决定需要服利他林的时候。说明自己已经近乎崩溃的状态。异常焦虑。

三分还是七分

同事告诉我。我人心很好,就是对大家要求太严厉了。

似曾相识的话,让我想起已经离开公司的刘。不过没有特别的感觉。对于有厉害关系的人,最多也是信3分。要相信7分假。想想前面发生的事情,盲目的乐观和激动,都会影响自己对工作的判断。一个和自己很近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加上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差不多在同事中,感受到一些。结合他们的话,基本可以判断情况。

周末。事情很多,一个假期,反而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

想想,吾将独行。

敌人-自己

昨天,应该值得庆贺,程的医院市场开始出现突破性的进展。在和老板交流的时候,也是有些侃侃而谈的架势。老大讲的话,让我昨天一时理不清楚。“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似曾相识的,好像很多人讲过。但是现在听听觉得感触颇多。在平稳期,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优点,它会是一种激励自己的信心。在发展期,而对自己的了解和对自己的优点的认识就应该像空气一样,因为错的时候往往都是忽略的东西。我正处在发展期,每天几乎都有变化,每天都要去判断和决策。

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自己的了解。要知道自己有什么,没有什么。而成功带来的喜悦就是自己的生活与之相伴的东西。我想,总有很多理由,但是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大脑。“敌人-自己”。我想是更深层的理解应该是对真实的自我和成长的自我以及期待的自我,三者之间的矛盾。就好像三个人之间的制衡。似乎思维没有止境。但是只是在此告诉自己,要清醒。

保姆的困惑

忙碌的五月过去了。新的六月又开始了。是重新着手思考和定位。

张的离职,让我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第一,就是考核制度。销售部有考核制度,但是一直没有贯彻下去。主要原因是历届部长都觉得意义不大,没有认真落实。包括,曾经对此事非常重视的庞。辞退张,其实是我的意思。如果更为确切的问题,是我对张执行力的不满。并没有完全按照公司的程序来。但是确实我第一次按照公司的程序,参考执行的。公司没有特别的要求,或者销售部历来都是人治大于法治的。包括张提到不适应我的管理,也是基于对我而不是对于组织的不满。

黄仁宇对于中国历史的看法很有意思,其中也探讨了,人治与法治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讲,初期,人治更有效率,更灵活。但是当一个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治就会陷入无法逆转的混乱状态,主要的原因是领导者的精力与公信力的下降。一个国家要经过这样的阶段,同样一个组织也要承受这些,面对变革。

我一直扮演保姆的角色。把很多东西都前前后后的思考清楚,再让大家去做。上个月,我陷入了极度的疲惫中,我应付不过来。而下属也在抱怨指导力度不够。其实很简单,放出去,自己解决。几次,我表现的很坚决,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保姆,变成协调者。用制度去调整每个人的位置,去运转越来越复杂的组织。

我应该更加沉默。

第三天

今天是张辞职的第三天。如果去除周末两天,今天应该是第一个工作日。今天上午的主要工作是把他的客户资料等等各种信息,处理分配下去。原本是由唐来处理,但是主要是考虑到,我希望深入的了解张出现的问题,以及作为一种借鉴。

信息很多,计划总结+客户跟踪记录+一些同事给他发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上来看,他很勤奋,很努力,很顽强。为什么?会到这个程度呢?

其实,我和他讲过一个先前一个主管。这是也是我的师傅,大约在04和06年两次在我们公司做。我喜欢叫他“大侠”。大侠,是95毕业的郑州大学的工商管理本科生。正好赶上开发海南。在海南做旅游,做房产。然后漂到上海做冷饮连锁。终于在99年的郑州,大侠有了自己的公司,这一次他做“劳力输出”,赚了很多钱。一年的时间在郑州一个高档小区拥有了一个很大的房子。正巧孩子也降临了。事业很顺,发展很好。

99年还是2001年,东南亚的APEC会议,政府限制出国人数。而东南亚的合作伙伴卷钱跑了。大侠破产了,几乎用了自己所有的钱去还债。大侠可能有些失落,但是他觉得自己一定会翻身的。会很快。

2001-2004,大侠的人生越走越窄,与之同时,下深圳,上北京,留郑州,大侠频繁的变换工作。他告诉我,他一直在寻找一种机会,如果不是他期待的,就立刻放弃,换别的。

2004年,大侠来到我们公司,是外地的一家公司,我也成为大侠的一个徒弟。我很佩服他,他的工作能力和热情,我觉得这就是我期待的职业。我总结起来,被称为“杀伐决断”的气势。大侠觉得自己活过来了。但是他的老婆,没有等到大侠复活,一天,扔下孩子,回娘家去了,一去不复返。大侠追到湖南,但是去意已决。此次事件,对于正在复苏的大侠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几乎让他精气神彻底的毁灭。离婚后,大侠一个人还要养一个2岁的孩子。生活重新回到了比起点更远的地方。

2006年在见大侠,我们都期待着大侠会有所作为。但是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活在虚化的自我世界中的病人。他一直生活在2001年,一个他最风光的时候。很多人都知道大侠的故事,因为这些是大侠希望倾诉的。后来,他又离开了。上海的压力对于他来说,已经无法承受了。大侠,每天晚上,在QQ上聊到很久,早晨5点钟,从QQ开始一天的生活。可能,虚拟的网络世界更容易找到已经面目全非的自我。

我问老大:“大侠,有一定学识,有一定能力,很聪明,也有工作经验,为什么人生会是这样?”。老大讲的耐人寻味,“选择”。在人生关键的时候,大侠都选错了。例如,在一个人需要固守而等待的时候,他选择速成,人已经没有定性了。我常常想起大侠的故事,一开始我还和新的同事交流对大侠的体会。后来这些人大多都离开了公司。觉得意义不大,只有过来的人,才能明白其中蕴含的哲理,而大多数人都不能摆脱对眼前利益和得失的争夺。我并不是认为,离开公司的就会越混越差,只是觉得应该学会面对自己的人生选择。

张离开公司后,翻开他的工作记录,都不错,甚至有很多值得我去学习的。但是,人的大方向不能错。对于张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的身份离开这里的。

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去思考。或者自己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其实只是一周的第一个工作日。

—————————————————————-

2008年6月3日补充:

张和大侠,不是一类人。张的人生是选择。而大侠的人生是在挣扎。很智慧。

人生,真的放眼过去,很不同。每一步都要小心。要慎重选择。

—————————————————————-

2008年6月5日补充:

……

适应

生物有三种属性。其一、新陈代谢。其二、生育繁殖。其三、适应,即适者生存。

上周五,在公司已经快一年的张,提出辞职。他和我关系不错,并且我曾经指导过他,有点惋惜。其实,张是被我辞退的,因为他的销售额以及工作态度。下午4:00,我把问题都讲了出来,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他眼圈红红的,手一直在颤抖。然后,他说,要辞职。我很平静,我想这也是我们之间最好的结果。

我们都没有立刻走开,张忍住着快要留下的眼泪,然后,告诉我,他不适应我的管理,他觉得以前的部长管理更好。我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反驳什么。归根到底,张不适应我的管理体系。尤其是他反对加班和额外的付出。在我看来,反对是合理的,但是你要适应。

————————————————————-

张是一个学体育的本科生,大学出来后在东莞做办公用品的销售。身上有一种对待销售的热爱和韧劲。本来,我很欣赏他身上的东西。年初的时候,张就开始有些懈怠,对待工作。我只是提醒他,有人告诉我,他需要一个调整的时间。我承受了。当一个个新的同事的适应能力超过了老员工的时候,我知道,在新的体系下,修理比制造成本更高了。有的时候,不知道是舍还是留。不过,考虑到成长,不适应只能舍了。

裁掉张,没有太多的感受,只是走了一个不适应新的生活和节奏的人。从头到尾,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错,只是从组织的考虑,去做组织的事情。以前是成长的感受,现在是职业的处理。

只有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合作。

成瘾

最近咖啡可能成瘾了。到不是喝很多。而是对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焦虑,越来越强烈。昨天,Science&Vie 一篇很不负责任的文章,探讨,国外很多高管在服用聪明药物-利他林。利他林是我这个领域接触很多的药物,在国外很多大学生在服用,今天搜搜发现很多国内的高中生在探讨这种聪明药。

利他林是精神科红处方药物,在国外是FAD明令防止滥用的药品。最大的可能是成瘾性。

看到这个报道之后,于是有了很强的跃跃欲试的想法。并且报道上讲国外很多高管也在服用,觉得未尝不可。今天上午,突发觉得事情出奇的多,以及以前曾提到过的信息爆炸,信息成瘾。我更是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晚上,下班。我觉得自己需要想想,自己面对的问题。

每天,上班,脑袋乱哄哄的。感觉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却陷入无法集中注意力,很头疼。我常常觉得是不是不要让自己接触那么多的信息,现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拿一张报纸看看。每天睡觉都要翻翻书。而实际上,书读的并不通透,只是填补自己空余的想法。与其是对咖啡的上瘾,倒不如说是对信息的上瘾。

对待成瘾,最重要的是隔离成瘾源。似乎无法离开网络和书籍。有必要减少信息的接触。找些其他的事情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不要全部都集中到信息上,可能会好些。

此外,很多都是高强度的脑力工作,充足的睡眠很重要,现在这几天睡觉都太迟了。大脑疲劳了,难免效率下降。想想不过如此。可以适度的克服。我需要一种更为规律的生活,来适应更大强度的工作。

看来利他林不要买了。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可以理解的选择

一周以来,面试了很多。

职位有四层。从销售助理、销售代表、区域经理、销售部副部长。

我的职责是对于后三个职位进行面试。我想要的是为各个市场补充人员。我只在乎两点:其一,相关市场的经验。其二,培养的价值。这两个只要满足一个,我想都是需要的。相关工作经验是主要的考核项目,无论哪一级的简历,我都会详细的问,具体的经验和职责。结合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准确性。同时考察这个人的交流能力。而培养的价值,主要是考察这个人,合作能力、智力、情绪,以及非常重要的职业打算。因为打算在我们这里工作低于2年,都是没有意义的。

我相信直觉,有的时候,我会感受到有新同事要加入。我想直觉的考虑更多捕捉的是有和我们类似的人。

此外。

四个层次正好,是我们从事的职业规划。应聘者会给自己一个定位,同时也是他在这个行业的发展状态。总之有两类人,一类越做越好,一类越做越差。而了解简历上曾经的职责和业绩,以及每个人对于职业规划和选择。从事自己的专业非常重要,有很多各个方面都不错的,而发展没有起来,一个方面的原因是没有借上专业的力量。当然这个问题也不是至关重要。学科和行业脱节,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而很多人却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专业。

比专业更重要的是企业选择。一个规范的企业对一个人的塑造是很强的。不一定非要是大型企业,一个重视人的发展企业会得益很多。它比其他企业多就多在机会。

当然以上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选择。我常常问应聘者大家对职业的选择的考虑。其实不是很好回答,因为很多人并不考虑太多,大多数人不是选择而是被选择。我常常想,2004年,自己好像一个甩手掌柜,义无反顾的坚持自己的选择。好像当时没有太多的顾虑。因为几乎我一无所有。现在任何选择都要小心而谨慎。选择越来越窄。需要考虑的事情越来越多。不过,即便是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也很在乎自己需要什么。

不知道自己表达的是否清楚。

————————————————————

28日补充:

面试很有意思。很多新入职的人员,职场中打拼两年的,以及做过五年的,我常常想,把这些不同的人穿起来。20多岁来上海,入行,奋斗,跳槽,选择或者被选择。很多人,刚刚完成面试的,就是他的未来的样子。就好像是人生的轨迹。曾经这么选择,现在这样的人生。一开始还想多讲,现在想想觉得,这就是人生。

希望自己更加勤奋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