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伦萨小镇离我家很近,但是我却第一次提到它。这次也是因为第一次带朵朵去那里。
日志
你的领导是会做人还是会做事
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做事的领导喜欢会做人的下属
会做人的领导喜欢会做事的下属
大领导要会做人,把小领导们都稳住了,自然也就顺了
幸福陷阱,如果能够获得成功,就能获得幸福。但实际上。幸福比成功先来(四)
心理学家研究分析出情绪智力有12种能力,可以通过这些能力来避免和摆脱“快乐陷阱”。
研究发现,有三个能力和改进思维模式关系非常大。这是:情绪自我意识、情绪自我控制、组织意识三个能力。
情绪自我意识:是注意并理解自己感受、发现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如何受其影响的能力。比如你可能会意识到,拒绝某件“应该做”的事情,比如晚上8点和周末回复邮件,你会觉得不舒服,这表示你害怕被排除在外。
再深入一些,你会发现这种恐惧感对目前的工作没有什么影响,只是一种陈旧的思维习惯,现在已经没有用了。
意识到就是一个好的开端,随后你要采取行动。
情绪自我控制:这种能力让你应对那种意识到自己对自己做了什么的时候产生的不适感。比如说,如果你知道自己夜里查收电子邮件是出于不安,就不会为此产生优越感。但如果你无视这种感觉,就无法摆脱困境。自我控制也让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舒适区以外的行动。
组织意识:即对自己工作环境的了解,这种能力帮助你识别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公司或身边其他人的需求。举例来说,你会意识到是同事整天都在收发电子邮件,你的过度工作倾向来自这种压力,而不是出于不安,这时候你就可以做出选择:勇敢地决定不遵守“潜规则”,停止过度工作,或者继续以这种与自己价值观相违背(且对健康和家庭生活有害)的方式工作。你甚至会发现,摆脱过度工作会改变你所在团队的氛围和规则,在大的组织中开创一种良性的小文化。
目标、希望与友谊的能力
运用情绪智力,扫除快乐障碍,是在工作中获取满足感的第一步。但幸福不是从天而降的,我们必须主动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寻找意义和目标,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的希望,在工作中建立友谊。
意义和目标的能力
人类在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里寻找意义,无论是坐办公室、爬山还是与家人共进晚餐。基于某种原因的热情可以产生能量、智慧和创造力。一部分原因是大脑中的化学物质。研究表明,我们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工作可以产生积极情绪,使我们更聪明,创造力和适应力提升。
杜克大学心理学教授丹·艾瑞利(DanAriely)和其他研究者一同开展了一项研究,出钱让参与者用乐高积木制作模型,制作完成后,在一部分参与者面前拆毁他们制作的模型。在金钱奖励相同的情况下,作品得以保留的参与者制作的模型,比作品被毁掉的参与者多50%。我们在能够产生影响的时候更加投入,即使只是微小的影响也会有作用。
管理学者已经发现,工作方面同样如此:目标是快乐工作的强大驱动力。而我们却常常未能利用这个动力的源泉。像S和M那样,我们容易忽略自己重视的东西,忽略工作中对我们很重要的部分,在组织机能失调、上司糟糕、压力太大的时候更是如此。
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不再投入工作。失去了意义,我们就没有理由全心付出。每个人在工作中的意义和目标都不同,但根据我与世界各地各行业从业者交流的经验,其中有一些共性:我们希望为某个自己在意的理由而奋斗;我们希望创造和创新;我们希望改正问题,让工作场所变得更好;我们希望学习和成长。研究表明,有意义的工作对于门卫和中层管理者的意义不亚于CEO。
等你发现了工作中真正带来满足感的部分,以及消磨精神的部分,你就要选择如何分配时间、在事业中追求什么。
M决定开始认真考虑自己始终梦想拥有的公司。他审查了自己的财务状况,思考如何利用现在公司的人际关系和客户关系。他和伴侣一起考虑开公司会带来的生活方式转变。最终他选择了一种过渡性质的方式:在自己公司兼职担任合伙人两年,其间筹集资金开始新的事业。希望。如果你经历过困境、危机和失去,你就会知道要心怀希望才能走出去。
希望每天早晨让我们起床,让我们在困境中不断尝试。希望让我们把握复杂的局面,应对压力、恐惧和沮丧,理解忙碌的组织和生活。一部分原因是,希望与目标一样,对大脑有积极的影响。
研究显示,我们感觉乐观时,神经系统从“战斗或者逃跑”的状态转为冷静地准备采取行动。一项研究表明,当人接受能够激发积极感受和美好未来愿景的培训时,大脑中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相关的部分被激活,呼吸减慢,血压下降,免疫系统功能增强。在这种时候,我们的思维更理性,能够更好地管理情绪,精力充沛,准备为未来做计划。
雄心壮志、“应该做的事”和过度工作,这三种普遍的陷阱让人们在工作中感到痛苦和不满足。要想控制这种局面。
第一步是正视自己落入了哪种陷阱?
首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哪个陷阱让我停留在自己的安全区,或者有安全感?
2、哪个陷阱使得我无法去找更好的工作、追求更好的事业,或是无法在现在的工作中得到真正的满足?
3、哪个陷阱牵连了我身边的人?
接下来,选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个快乐陷阱?
1、这个陷阱对我有什么正面和负面影响?
2、这个陷阱对我的人际关系造成了什么影响?我们被困其中,其他人可能受益(或认为自己受益),也可能受到伤害。我身边有哪些人会因此受益,哪些会受到伤害?
3、想象一下,假如没有这个快乐陷阱会怎样。没有快乐陷阱的生活是什么感觉?你会做什么?如果你摆脱了,其他人会得到怎样的好处?
写下三段话,以“自从我得到解脱,已经过了3年。现在我觉得……。现在我是……。现在我身边的人……。”开头,设想自己未来的生活。
S正是这样,首先意识到自己为何一心想获胜,然后去开创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她与丈夫(多年来他一直告诫她要控制自己的野心)交流,明白了自己想从工作中得到什么:不止是下次晋升和在无休止的比赛中获胜,还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老板经常描述未来愿景,给员工灌输乐观积极的思想,但这种做法很少能让员工长期心怀希望。
为了快乐地工作,我们必须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机遇与个人愿景(价值观、渴望和信仰)一致,必须能够想到实现的途径。
希望与计划有关:
希望鼓励我们在面对暗淡前景时制定行动计划,鼓励我们采取具体的行动,将理想的生活和事业付诸实践。我在工作中遇到很多人不敢心怀梦想,害怕只会失望。但我认为,不存在虚假的希望。希望不是幻想,而是强有力的积极情感体验,可以带来勇气、细致的计划和实际行动。
友情:
与自己喜欢、敬重的人一起工作,而他们也喜欢和敬重你,也许你就会爱上工作。假如你在工作中始终满心警惕,受人轻视或是被孤立,就会非常不快乐。你可能会告诉自己,这种情况可以忍耐,在工作中不需要朋友。事实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组织成功的支柱。人们相互关切,就会慷慨地分享时间、才能和资源。
盖洛普调查(Gallup)发现,工作中亲密的关系可以让员工满意度提升50%,在工作中有挚友的人敬业程度比其他人高出7倍。相互尊重让我们主动去解决矛盾,人人受益。
如果我们坚信自己真实的自我能得到接纳,自己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自己是团队的一部分,就会更加投入组织共同目标。温暖积极的关系在工作中很重要,原因是人类的天性。
远古时期,人们结成部落,一起劳动,一起玩耍。今天的组织就是我们的部落。我们希望自己所在的团体或公司让我们感到骄傲,激励我们全力以赴。我们也希望他人关怀和重视自己作为人类的存在,而且需要对他人这样做。
关爱他人并感受到他人也关心我们自己,会给我们身心都带来力量。
哈佛格兰特研究(HarvardGrantStudy)等一些研究发现,爱是幸福生活中最重要的决定性要素。感受到爱(包括友爱)的人在财务等各方面都更成功。
研究指出,在收入高峰的年份,在“温暖的关系”项目得分最高的参与者群体年均收入比其他人高14.1万美元。
但是,说到职场之爱,多数人都会回避这个概念,极力抵制职场爱情(虽然我们知道这种情况经常有)。不过,我们在工作中需要的是建立在体贴、关心和友爱基础上的爱。这样的关系充满信赖和慷慨,是快乐的源泉,让工作变得有趣。太多太多的人以为,如果能够获得成功,就能获得幸福。事实正好相反。幸福比成功先来。
”因为工作中的投入、满足和价值感带来的积极情感有很多益处:让大脑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创造力和适应能力;让我们更加精力充沛,决策更明智,更好地应对复杂局面。
原理很简单:快乐的人比不快乐的人表现好。是时候要求快乐工作的权利了。首先,让我们重新理解对工作、对他人应有的期望。让我们摆脱令人不快乐的陷阱。
让我们开始一段寻求幸福和满足的旅程,专心寻找和实践自己在工作中的目标,追求极具吸引力的未来,把同事变成真正的朋友。
这几项要素会帮助我们建立重视人文的工作环境,使人们相互尊重,获得可持续的成功。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创意、需求与渴望很重要,幸福也一样重要。
十二项能力:
自我意识:情绪自我意识
社会意识:同理心、组织意识
自我管理:积极人生观、成就导向、适应能力、情绪自我控制
关系管理:感召式领导、团队合作、导师指导、影响力、冲突管理
来源:《成为共鸣领导者》哈佛商业出版社2008出版
文章转自《哈佛商业评论. 工作让人心累?》(《哈佛商业评论》微管理系列)文章略有修改
宽容很重要,但是不妥协、不屈服更重要
那些自信而内心强大的女性,大多数都是从小在家庭里受到尊重而长大的。只有当父母开始尊重她,世界才会尊重她。宽容很重要,但是不妥协、不屈服更重要。
如何对抗职业疲劳(职场心理之一)
有时你会在职业中感到筋疲力尽,似乎要持续一段时间。这个时候你的世界,似乎充满了繁重的工作,临近时间带来的压力,喘不过气,甚至焦头烂额。如果沉重的工作压力迫使你进入一种不好的状态,这就是“职业疲劳/倦怠”了,就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这种疲劳不仅会影响你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也会逐渐扩大到你的团队中。
在医学领域研究表明,职业疲劳与很多身体和心理问题有相互作用,如冠心病、高血压、睡眠紊乱、抑郁、焦虑等,此外还可能增加酒精摄入和药物滥用。心理学还研究发现,职业疲劳会导致人的徒劳感和陌生感,破坏人际关系,阻碍职业发展。
2000年左右有项研究表明,仅有7%的职场人士曾受困于职业疲劳,似乎这个比例并不高。但是医疗和金融行业的比例显著高不少,分别为50%和85%。但是最近研究表明,在2013年职场的调查发现,62%受访者都感受到高度压力、情绪失控感和极度疲惫。我们可以推断,近些年这种职业疲劳的问题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下面是几个人物的经历,来说明职业疲惫的问题。
A是一家贸易公司的老板。最近公司生存的困难,她“没完没了地忙”,甚至开始让A怀疑自己的能力。
B是一家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我感觉像打了鸡血,总想以冲刺速度跑完马拉松。”
C在一家咨询公司工作,糟糕的团队氛围和老板关系紧张,让他不知道是否继续做还是下定决心离开。
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需要这样一个过程:识别和承认症状、分析深层原因。以及针对性、具体的情况进行预防措施。我们发现职业疲劳,有三种非常明显的症状。分别是:疲惫、玩世不恭状态和无力感。
一、疲惫是职业疲劳的核心。疲惫可能源于“996”的企业文化、或者时间紧任务重压力。疲惫会让你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进行深度思考,甚至每天进入公司都感觉非常乏力。短期的疲惫表现在身体、认知能力和情绪控制力的疲劳,长期的疲惫表现为工作的能力严重下降,工作的积极心态转变为消极。
二、玩世不恭状态,这可能由工作量过大造成,也可能源自人际冲突、不公平或意见没有得到重视。在这种状态下,你会感到对任务、同事、客户投入感显著降低;你感到疏远甚至反感,例如,上司和C在推进客户的解决方案有非常大的分歧,自己的意见在多次拒绝后,C意识到和上司的持续冲突已经开始影响他心理和行为。“满嘴垃圾话,对于他人不够尊重,也不够诚实。”玩世不恭状态反映的是工作投入度降低,在心理上和工作拉开了距离。
三、无力感。有这种疲劳症状的人感觉自己能力下降或不足,担心自己难以完成任务,并且缺少工作中成就感、自我感觉效率低下。无力感通常与疲劳和玩世不恭伴随出现的。
如果工作缺乏充足的时间、必要的信息、清晰的要求、工作自主权,以及合作者的配合。可以概括为你的工作缺乏所需的资源和支持,那么无力感可能非常容易表现出来。如果缺少领导的反馈和认可,会让这种无力感放大。同时激发出疲惫和玩世不恭的状态。
职业疲劳是个世界性问题,我们也在努力寻找一些有效的方法。这些可能因人而异。
第一:关爱自己。
给身体和精神能量充电。你可以调整睡眠习惯、营养、锻炼、社交,或者让自己喜欢的活动。很多职场人士多使用,冥想、记日记和旅行等方式来重新调整自己的状态。
当你还是觉得束手无策时,不妨拿出一个星期来详细记录自己的状态,记下你做了什么、和谁、感觉如何(例如按0-10分打分,0分表示生气或非常疲劳,10分表示很开心或精力充沛),以及事情的价值。这能帮助你认识到哪些对你的影响比较大,并在尝试在下面避免或者主动增加这些影响。
A的方式“学着做能给自己注入能量的事情”。现在,当注意到自己太累或开始怀疑自己,她会马上改变行为:利用弹性工作机会,组织“散步会议”以暂时离开办公室,要求自己在某个时间段不去看邮件或者接听非十分必要的电话。
B的方式“我发现,放下工作,换个环境,‘稍微降点温’,会让身体和头脑恢复活力。”她说。“我的创造力也会受益:我有更多新发现,而且思考能力更强。”休息、放松和补充能量可以缓解疲惫、抑制玩世不恭,并提升工作能力。
回到办公室,你可能还是要面对无法想象的工作量、难以应对的人际冲突,或严重受限的资源。所以你现在必须仔细检讨自己的心态和预设。在当下的局面中,哪些无法改变,哪些你可以改变?通过改变视角,即便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你也可以减少其负面影响。如果主要问题是疲惫,思考一下哪些任务(包括关键任务)可以委派出去,为其他重要工作腾出有价值的时间精力。是否有办法重新安排工作,以提升控制力或更专注于让你最有成就感的任务?
如果主要问题是玩世不恭,能否离开让你沮丧的部门,重新找回对自身职责和整个组织的热情?
或者,能否建立一些积极、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来抵消负面人际关系的影响?
如果感觉自己能力不足,能找到哪些帮助或培训机会?
如果工作受到的认可不够,能否适当推销自己以展示工作成果?
在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A评估和并重新确定了自己的优先事项。“我的工作领域竞争激烈,我也很好胜,这可能会扭曲我看待现实的眼光。”她解释道,“过去,我不敢拒绝成为领导者的机会,因为担心如果拒绝,那么一切努力都将化为泡影。”她说她现在不再认为什么机会都很稀缺,而是培养起一种“富足”的心态。“现在,如果觉得有点勉强,我会问自己,是否有办法将快乐注入到这项工作中,还是应该放弃?我现在知道,如果想要做某件事,我需要选择放弃一些东西来腾出空间。”
C也进行了类似的深度思考。因为所在公司很有名气,待遇也不错,C曾感觉很难离开。但他意识到,价值观和道德对他来说比什么福利都重要,所以最终离职,自己创办了公司。“当我拒绝过几次,说我们推荐的方案对客户不合适,老板向我施压,给我分派的都是最难对付的客户。有一次我对妻子说,‘如果我被公共汽车撞了也许会不错。我不想死,但伤要重得足以休息一段时间’。她说,‘这就是了,你该离开了’。”他用了几个月时间接下一批独立咨询项目,然后迈出了那一步。
减少与压力因素的接触。
你也需要留意那些虽然很有价值,但仍然带来不健康压力的活动和关系。关于你愿意做什么、做多少,你需要让同事、客户甚至家人调整预期。关于如何合作,你要建立规则。你可能会遇到阻力,但必须要知道,做这些改变将提升长期生产力和提高健康水平。
A很了解工作中有哪些方面容易使人产生职业疲劳,所以主动管理它们。“客户和媒体都会持续带来压力。”她解释道,“但很多时候,客户所认为的危机其实算不上危机。这份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帮助他们正确看待事物。做一名优秀的专业服务人士并不意味着要当仆人。你不应该习惯夜里11点回邮件。”B也说自己学会了如何“不被大量的要求淹没”。她补充道:“你必须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说不。需要勇气和信念才能坚持立场而不感到愧疚。”如果你发现很难有机会让事情朝积极方向发展,就可能需要像C一样,考虑更大的改变。
积极建立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互动是职业疲劳的最好解药,尤其是集中于玩世不恭和无力感时。寻找合适的教练和导师,让他们帮你发现、激活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机会。主动为他人提供建议,也是特别有效的打破恶性循环。由于职业疲劳与环境因素高度相关,你所在团队中的其他人可能也正受此折磨。如果你们站在一起相互支持、找出问题、创造并努力推行解决方案,所有人都会增强对工作的掌控感和投入度。
A参加了一个周末企业家交流会的辅导咨询项目。“参与者是一些彼此没有竞争关系的公司CEO,所以我们可以分享观点。我们每个月有一天聚在一起,听很棒的报告,然后一起为每个人出主意想办法。”
C现在是一位老板,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技术人士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协作并分享工作机会。他说,开一家自己认同的“客户导向”的公司,并与自己尊重的人一起工作,这极大地提升了他的工作热情。
有时你会感到职业疲劳无法克服。但感到筋疲力尽只是一个信号,并不意味着你未来很长时间都要如此。通过理解职业疲劳的症状和原因,并实施上面4种对策,你将能恢复精力并建立预防体系。你的惨痛经历可以成为转折点,让你迎来更可持续的职业生涯,以及更快乐、更健康的生活。
文章转自《哈佛商业评论.工作让人心累?(《哈佛商业评论》微管理系列)》 略有修改。
秋日薄暮,姜丝煮黄酒,自得其乐
不常喝酒,却有三分境界。张罗了许多下酒菜,天南地北,喝得杯盘狼藉是下乘的喝法。
寻到酒香巷子深处,孜孜烤羊,面筋毛豆,两三密友,推心置腹,一醉方休,是中乘的喝法。
一人独斟自酌,几粒花生米或一盘茴香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是上乘的喝法。
关于上乘的喝法,春天可以在樱花树下,细饮清酒;
夏天繁星烂漫中痛饮啤酒;
秋日薄暮,用姜丝煮黄酒,菜园一角,自得其乐;
冬寒时节用腊梅温一壶大曲,即使大雪纷飞,执剑走天下。
这种种,就到了无物不可下酒的境界。
酒若大隐隐于市,那酒碟就像世间熙熙攘攘芸芸众生。
身如流水,日夜不停流去,使人在闪灭中老去。心如流水,没有片刻静止,使人在散乱中活着。
在长沙文和友臭豆腐博物馆感受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简单说来就是用心,大概可以描述为如何把95%变成99%,甚至99%变成99.1%的区别。
如果一块臭豆腐,用工匠精神去打造,尽管味道再美,也只能继续让喜欢的人趋之若鹜,不喜欢的人还是会避而远之,本质上没有多大区别。
但是商家若能把感官体验不仅仅局限于味道,而是把体验延伸到一种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将臭豆腐视作一种生命个体,观察益生菌群从诞生到成长,每一步细节的展示,进阶为美食的不凡历程时,臭豆腐就不仅是一种食物,而是一种有趣的生命现象。
消除了消费者内心对于气味、卫生、营养安全等方面的顾虑,人们会很有兴趣品尝它独特的味道。(长沙有个臭豆腐博物馆,展示如何从一颗黄豆开始,制作成豆腐,再衍生出臭的益生菌,最后经过炸制,变成黑的发亮却香脆可口的臭豆腐的过程,吸引大批顾客驻足品尝,经营模式独特而有经济效益。观后有感而写。)
瑞典画家格瑞斯(一切都不晚)
格瑞斯是瑞典艺术家,年轻很有活力。
30岁时决定开始画画,最初的想法就是类似记日记,每一段时间就把最近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用最简单的画表现出来。
当他展示最初的作品时,感觉就像小学生的作品。后来,他像知道自己画的价值,去酒吧尝试把他的作品免费送出去。当然大多数酒友都不敢兴趣。再后来他尝试给那些接受画的酒友,可否给他提供一杯啤酒。
格瑞斯觉得第一个愿意这种交换的人是他画家世界的开启,画能够变成一种价值。之后,他尝试着把画简单处理,就是开始尝试素描或者就是黑白的蜡笔画,他觉得这样更简单,更干净,更能描述他的内心世界。
之后偶然遇见了远房亲戚姑妈,姑妈在旧金山是一个知名的艺术家,在看过格瑞斯的画时,她没有评论而是带格瑞斯去购买颜料。格瑞斯展示了认识姑妈前后的几个类似作品,色彩更显的生动,更富有感染力。他觉得这一段时间确定了之后绘画风格和创作思路。
他觉得自己很勤奋,每天5点开始要一直持续画到8点。
每每展示这些作品时他似乎在告诉我们他是多么努力,多么热爱。
当作为一个混迹于杂志报刊的小画家,一次偶然机会开始尝试在电脑上创作,他觉得日本很多网络画家就是他的梦想。
我拍了他一个作品,他说这是画的张国荣,水泥缝隙里钻出了一个人他是如此绚丽,又如此忧郁。在中国已有多家官方机构展示他的作品,同时宝马也邀请他参与设计。不可能,异想天开,没有机会这些伴随着这个瑞典画家的成长,他就是这么简单,只是继续坚持下去罢了。
朵朵(二)
养个姑娘是我和菲儿今生的梦想。我希望她比我好看,每当人生沮丧的时候,去看看她眼里的光芒。
很久没有和自己说说话了,总是觉得自己被塞满了,这种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是多么难得的一种体验。今天在飞机去南宁过程中,很幸运的晚点了,这样我在非常漂亮的浦东机场,就有了一直非常舒适的体验。
我觉得自己老了,肩胛骨有点痛,膝盖也有点痛,牙齿也出血。可能是完成了新陈代谢了,人就开始进入凋零的节奏。最近确实又胖了,好像一直这种状态。几次想改变都终止于自己的疲惫。
我挺喜欢这种说法,我觉得总可以概况很多自己的想法。
朵朵,我的闺女。
陈思恒老师分享澳门风灾的心理救援服务
澳门心理学会的陈思恒老师分享了2017年8月澳门风灾后的心理救援服务。
风灾对建筑物的破坏很大,尤其是老旧的房屋,并且造成了10多人的死亡。灾害爆发后,政府和民众协力清理街道,救助伤员。
心理救援服务也同步开始准备。澳门的做法和我们不太一样,他们是依托协会来进行志愿者的培训,让志愿者像血液和细胞一样深入到城市肌体中各个角落。
培训工作和救援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他们采用国际上的心理救援培训资料,虽然在澳门也没有更多相关经验,但是在学会的号召下,不断有专业的人员加入进来。这个和我们上海的516事件非常相似,的确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加入对于救援培训推进非常必要。澳门的国际化,在具体的工作中确实更容易获得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可应用资源。
学会采用短期的,轮训的方式,招募包括政府部门、民间服务机构中心代表、心理人员、医护人员、司警及治安警,以及教师及社工专业大学生等作为心理救助服务人员。进行的课程有《ICISF认可危机事故压力处理小组辅导》,《危机事故压力处置-个人介入》、《哀伤辅导作业》等等一系列针对性非常强的课程,每次以20-50人为一个班,并颁发相关证书。
和陈老师简单沟通了一下我们在上海心理危机救援的情况,她也觉得我们做的很好,行动力很强。以她的经验,在风灾后,PTSD会更晚显现出来。
最后,她播放了一首粤语歌《永远常在》,意思是奋斗,很多风灾后大家重新修复家园的视频,很感人,即便是演讲者忍不住哽咽,台下听者无不擦拭眼角。
以下转自陈思恒会长推荐公众号内容:
台风带走了很多,但带来的,或许更多。
这首歌,献给默默为澳门付出的每一位!
最后,真心的致敬
所有前线、消防人员、警员、医护人员、解放军、
义工朋友、从四面八方过来帮助澳门渡过难关的朋友
多少个不休不眠的夜晚,你们真的幸苦了,感激有你们!